莎莎國際( 0178 )上周公布全年業績,盈利從去年同期賺 4.74 億元,變成蝕本 5.16 億元,每股基本虧損為 0.167 元,等於執筆時股價的八分之一,營業額就下跌 29.9% 至 57.2 億港元。
不過最令人擔心的,是這份年報只計算到今年三月底,數字上未完全反映全部惡劣情況。由於上半個財政年度只虧蝕 3,653 萬元,代表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虧損 4.8 億,而去年十至十二月的銷售額,只較七至九月下跌一成,期間最多只蝕數千萬,即是莎莎從今年一月至三月份,撇除一些零售店舖資產減值撥備,起碼蝕了兩至三億港元。
至於第二季度的情況,由 2020 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14 日期間,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69.5%,香港及澳門下跌 75.9%,看起來非常惡劣!由於公司在三月底的時候,只有 5.6 億元現金及 8200 萬定期存款,加上應付帳款大於應收帳款金額,估計目前資金情況應該頗為緊張,小心有供股集資的可能性。
在莎莎國際的業績公告,說盈轉虧的最大原因,主要受累本地社會動盪及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影響。但我覺得莎莎最大的問題是:(1)過分依賴國內遊客市場;(2)網購已轉變很多人的購物模式。莎莎最光輝燦爛的日子在 2013 至 2014 年,當時股價高達 8 元以上,大量自由行旅客來香港買化妝品,分店也越開越多;當時我試過親身到莎莎的分店觀察,發現本土香港人開單平均只是數十至數百元,但國內人一張單可以過萬,分店職員見到說普通話的顧客,笑容也會變得特別親切。
其實國內人在過去的一年,購買化粧品的金額持續上升,只是不在香港購買。根據統計數字,香港在2019年的零售銷售額及化粧品零售銷售額,按年變動下跌 11.1% 及 13.2%,但國內同期就上升 8.0% 及 12.6%,這顯示國內人直接在國內買,或是選擇在網上訂購,價格及種類與香港差不多,不一定要親身跑到香港。
莎莎近年積極在國內開分店,到底掂唔掂?看數據就唔係幾掂。莎莎在去年三月底的時候,在國內有 54 間分店,今年三月得番 44 間,總營業額只有 2.43 億港元,一間分店平均每月只有四十多萬營業額,每月蝕六萬港元,而香港分店每月的營業額就有三百多萬,相差高達八倍。
莎莎亦有開拓電子商貿業務,但目標顧客群就沒有改變,中國內地顧客佔約 90%,主要將顧客引流至微信小程序,至於香港人常用的 Facebook 及 IG,莎莎就沒有怎樣重視這兩個平台。莎莎全年在電子商貿業務的營業額為 3.44 億元,虧損 3,974 萬港元,看來亦不太理想。
我經常對做生意的朋友說:當生意越做越大的時候,千萬不要依賴單一類型的顧客,否則市場出現轉變的時候,公司在短時間內可以死得好慘。對於莎莎的情況,相信就算沒有肺炎事件影響,若單一依靠國內旅客的市場,業績遲早亦會走下坡,肺炎只是將這個趨勢加速而已,好像海洋公園就是一個例子,最後要香港納稅人幫手埋單。
摘錄自東周刊 879 期 Book A 【投資樂園】
HKSI 卷一被稱為「死亡之卷」 合格率只有 50% 💀
投身金融界嘅第一步,就係必須通過 HKSI 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;例如你想喺銀行從事財富管理及售賣基金,或喺證券行工作,就需要通過HKSI卷一、卷七及卷八嘅考試,取得「 第1類 – 證券交易」及「 第4類 – 就證券提供意見」嘅牌照。
想克服有「死亡之卷」之稱嘅卷一,又點少得要有名師指導呢?林一鳴博士對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有自己一套心得,由佢親自教授嘅課程,將會教大家資格考試嘅應試技巧。
課程內容包括:
📕 香港金融業監管概覽
📕 相關香港法例及《公司條例》的原則
📕 證券及期貨條例
📕 發牌及註冊與附屬法例
📕 業務操守與客戶關係